刚刚删掉前一版的感悟,决定盘点一下: 一、 在整个半个月的活动过程中,我的思维壁垒是什么? 二、 我工作中的思维壁垒是什么? 三、 我应该如何打破这些思维壁垒? 如果说在整个过程中对于我思路的打开时一个量变的过程,那么雷哥老吕和王教授的点评就是让我质变的过程。 一、 在整个半个月的活动过程中,我的思维壁垒是什么? 1、我把自己当成了咨询公司的人员,运用了咨询公司忽悠客户的套路,而忘记了我也是牛老板,是为了帮助牛魔王公司真正的解决问题 2、我用自己行业的经验和方法代入了案例,而没有深入的研究这个公司的背景以及行业特殊性。 3、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个公司哪里都是问题,而没有深入考虑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合理性。 4、习惯性站在财务人员立场上去评论,而没有站在全局的立场去考虑; 5、认为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节约开支。 二、 我应该如何打破这些思维壁垒? 对于壁垒1和4,我觉得我应该真正的进入角色,将自己变成公司的老板,以如果这是我的公司,我该怎么办来研读这个案例,去判断,我所有的措施是否真的可以解决问题?是否能够在不影响公司的业务的基础上实施,是否能够被各部门员工所接受?转型期需要有多长?预估转型后的效果是什么样的。 对于壁垒2和壁垒3,我觉得在研读案例或者以后再工作中遇到问题,应该先将自己变成一个空杯,先不去下结论,最大限度的吸收这个案例所表达的内容。倾听这个公司每个业务链的工作流程,遇到的问题,他们的优势是什么,劣势是什么,他们擅长的是什么,他们苦恼的又是什么;通过查询资料、访谈等形式了解这个公司的背景是什么,它的历史是怎么演变的,它所在的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同行业公司的成功点和失败点的案例。找到这些之后才可以归纳、总结、分析、建议。 对于壁垒5,雷哥老吕的总结和王教授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,成本并非越少越好,特殊目的的销售也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,对于成本而言,不是每一笔成本支出多少,而是每一笔成本支出是否值得。 雷哥老吕说,如果我们把问题想得简单了,那只能证明是我们太简单了。事实确实如此。我本来想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探寻牛魔王公司的问题,并给出建议,但是写着写着我却发现,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组织架构是合理的,大家可否帮我出出主意?多谢! 之前写的段落如下: 再次回顾这个案例,我感觉牛魔王公司似乎每个人都有思维的壁垒,牛老板认为既然已经强化了成本管理,就应该有效果;企业各部门认为,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,是别的部门拖得后腿。 我曾经在作业的时候建议各部门要有全局观,可是谈何容易?我们一个组16人,为了协调我们完成任务,组长煞费苦心,最后结果意见仍然没有完全统一。大家没有大局观?我想不是的,只是大家都太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和思维出发,一旦形成,很难愿意更改。而牛魔王公司是一家上万人的企业,涉及多个国家多个项目的任务,如何协调这样一个大组织呢? 方法有千千万万,但其中有一条我觉得至关重要,那就是组织架构改革。目前牛魔王公司四位副总各主管一个业务链条,就像王教授所说,各位副总在考虑问题的时候,就很容易从自己负责的业务链条出发进行思考,从而导致了思维壁垒,各部门之间融合度差,这也是各部门推诿现象的根源之一。 我见过的组织架构有单纯以业务为单位构架的,如牛魔王公司这样;有单纯以项目为划分构架的;还有矩阵式管理的。 第一种方式的弊端,见到牛魔王公司的案例就可知了,我现在的公司也是这种模式,因此成本居高不下;第二种方式的弊端,容易形成小集团,产品质量和业务标准不统一,同时失去集团优势,似乎第三种是个好的方法? 我从前的公司采用的是矩阵式管理,并且这种管理方式包含到了没一个员工。当时每个员工都是多头管理,部门和项目之间经常因为资源配比,业绩指标之类的事情发生争执,内耗严重,执行层里外不是人苦不堪言,造成公司怨气很大,人员稳定性很差。 |